7月10日至11日,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互联网技术学院20名“三下乡”队员深入楚雄南华县,在白族扎染工坊的蓝白光影与野生菌交易市场的菌香氤氲中,上了一堂鲜活的乡村振兴实践课。亲手染就的扎染布还凝着草木清气,亲眼见证的“菌子变商品”历程仍在心头激荡,学子们在传统技艺与现代产业的碰撞里,触摸到了“文化+产业”协同发展最真实的温度与力量。
龙川镇扎染体验基地里,队员们跟着白族非遗传承人学缝绞、练绑扎。当银针在棉布上勾出蝶形轮廓,线束将云纹脉络紧紧缚住,大家才恍然:那些看似简单的针脚,原是千年“绞缬”技艺的密码。浸染、拆线的瞬间,冰裂纹理在布上自然铺展,非遗传承人李大姐一句“我们染的不只是布,是一个活起来的产业”,队员们纷纷感悟道:“原来老手艺能让17户农户年均增收超万元,民宿靠智能系统迎客,蓝染文创通过直播火遍全国——这就是传统接了现代的地气,才有了奔头。”
野生菌交易中心内,见手青触碰后泛起的靛蓝纹路,竟与扎染的蓝白美学隔空呼应,菌农王大叔举着湿度检测仪笑谈“GPS找菌窝子”,冷链车正装运着48小时后要端上北京餐桌的松茸,直播镜头前,菌商张姐捧出的鸡枞还带着凌晨黑泥箐的露水。“2024年线上卖了8000万,涨了45%”——数据背后,是队员们真切感受到的:“山野里的宝贝,真能靠科技和电商变成金疙瘩,这就是乡村振兴的实在劲儿。”
实践结束时,队员们的背包里,一方亲手染的扎染手帕与一份野生菌产业数据单轻轻相叠。扎染的冰纹是时光的掌纹,菌子的孢子是自然的智慧,原来乡村振兴不是喊口号,是让老手艺有新市场,让山货有好出路。回程的车上,队员们仍在热议染缸里的蓝与白、菌摊上的鲜与香。那些亲手触摸过的扎痕、亲眼见过的数据流,早已化作对乡村振兴最生动的注解。或许正如一位同学所说:“以前总说‘把论文写在大地上’,现在才懂,这大地的每一寸纹理,都藏着传统与现代共生的答案。而我们,既是答案的见证者,也该成为续写答案的人。”
南华的实践,不仅让青年学子看见了乡村的活力,更点燃了他们参与振兴的热情——这份在实践中生长的感悟,终将成为滋养未来的力量。(文:苏靖贤 图:刘春娇 郭宇蝶/审核:一审:李晟 田景韵 二审:陈娜 三审:牛笛/校对:一校:李晟 二校:田景韵 三校:陈娜/责任编辑:田景韵)
上一篇:没有了